">
【苏玳一级庄,珍稀老年份正牌贵腐!】Chateau Rieussec 1998 375ml
Chateau Rieussec是苏玳知名的贵腐甜白酒庄之一,在1855年被评为一级庄,作为滴金酒庄Chateau Y’quem的邻居和强大对手,Rieussec同样声名显赫,常年霸占各大权威酒评榜。
1998珍稀老年份斩获WA 95、IWC&CK&JCL 93超高分好评!更有阿歇特指南2星荣誉!甜渣党们抓紧入手!
图源wine-searcher
作为苏玳规模庞大的酒庄之一,Chateau Rieussec的葡萄园面积高达93公顷,主要种植Semillon以及少量的Sauvignon Blanc和Muscadelle。正牌酒正是由这三种葡萄酿造。果实根据地块划分放入不同的橡木桶中发酵,酿酒团队在品尝后筛选优质酒液酿造正牌,根据年份不同在拉菲定制的橡木桶中熟成16-26个月。
WA:1998年的Rieussec呈中等金色,散发出石蜡、干柠檬皮、酸橙派和麝香香水的香气,伴有泥土的底蕴。口感非常丰富、浓郁且性感,展现出层层叠叠的柑橘、泥土和菌类风味,清新自然,余味悠长。令人惊叹。
丨罗斯柴尔德家族旗下苏玳一级庄
Chateau Rieussec是苏玳知名的生产贵腐甜白的酒庄之一,在1855年苏玳&巴萨克分级中被评为一级酒庄,1868年,英国知名政治家Charles Cocks男爵就对Chateau Rieussec评价道:“Chateau Rieusse古堡酿制的贵腐酒与Chateau Y’quem酒庄有着许多的共同点”。
酒庄于1984年被罗斯柴尔德集团收购成为其产业之一,进入重要发展时期。
Chateau Rieussec的酒拥有相当出众的品质,其2001年份的正牌酒曾在2004年Wine Spectator年度百强中夺冠,2014-2017年份均获得帕克团队(Robert Parker Team)95以上的高评分!
丨媲美滴金的超级性价比贵腐
Chateau Rieussec酒庄的葡萄园拥有上佳的地理位置,位于苏玳地区的山丘上,东面正与滴金Chateau d'Yquem酒庄毗邻!
酒庄对葡萄酒精益求精的追求也不输滴金,遵循苏玳的传统技术,根据葡萄的成熟度和贵腐菌的生长情况,通过分选采摘对葡萄进行收获。如遇到不好的年份,宁愿遭受损失也不生产一瓶,也要维护酒庄的崇高声誉。
如今Chateau Rieussec是公认的可以和滴金分庭抗礼的酒庄,但售价却比后者低上许多,是品鉴苏玳甜白的性价比之选!
酒庄风景 | 图源酒庄官网
Chateau Rieussec(拉菲丽丝)位于苏玳地区Haut-Bommes村庄里的一条小路上。
在法国大革命前,拉菲丽丝属于Langon的一个宗教组织,但是后来又被查抄并廉价出售。从那以后,拉菲丽丝几经易手。不过到了1855年,也就是法国葡萄酒历史上最重要的列级名庄评级的那一年,拉菲丽丝庄落入M.Mayne手中,这个人好像也是Barsac的Du Mayne的主人。再后来,M.Balaresque从一个美国人手里购得拉菲丽丝庄。
不过与其他的一些酒庄不同的是,尽管拉菲丽丝庄经历过无数次的转手、变故,但他们的葡萄酒却始终保持着让人惊叹的品质和声誉。这一点,对于需要依靠积累与沉淀的葡萄酒庄来说,是何等的幸事。Albert和Chantal Vuillier是一个对苏玳地区的葡萄酒传统酿制工艺有着狂热的激情。在上世纪70年代,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成功地解决了所有困扰着苏玳地区葡萄酒的问题。
到了1984年,拉菲丽丝庄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拉菲家族旗下的Rothschild公司掌握了拉菲丽丝庄的大部分股权,不过Vuillier家族在之后的两年中仍然继续管理着酒庄,他们需要在这一段时间内组建起一个新的管理团队,实现酒庄的持续发展和稳步过渡。1985年,Charles Chlier,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拉菲庄的主管,被Rothschild任命为酒庄主管,并在拉菲丽丝庄任职8年。自1993年以后,M. Chlier全面接管拉菲家族Rothschild公司的葡萄酒事业,Charles Chlier就像其他酿制白葡萄酒的人一样,全身心地投入了这项事业,并且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
在Charles Chlier的管理之下,拉菲丽丝庄的整个葡萄园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葡萄园的面积有所增加,而且也新种了一些新的葡萄树种。酒窑里的设备也得到了更新,并且更换了一批小体积的橡木桶。
拉菲丽丝庄的贵腐葡萄酒被冠以Clos Laberre(中文译名:拉菲贵族甜)的名字出售,而另一种干白葡萄酒的牌子是“R” de Rieussec(中文译名:拉菲丽丝白),后一种葡萄酒在橡木桶里进行发酵成熟,而且售价要远远高于前者。不过从1992年开始,酒庄的政策开始有所改动,这种酒选择在次年四月装瓶,成本降低,售价当然也大幅下调,相比较它的竞争对手Pessas-Leognan白葡萄酒,价格明显要低很多。
Charles Chlier一直希望拉菲丽丝庄的贵腐葡萄酒“拉菲贵族甜”能够获得像滴金庄般的品质和声誉,不过,虽然两个庄园拥有相似的葡萄园和地理位置,但是由于土地构成的不同,因此,两个酒庄的酒的风格截然不同。如果说滴金庄的酒是最后的贵族,更为奢华,更为沉敛,那么拉菲贵族甜就是骄傲的骑士,更为时尚,更有活力。2004年,在《Wine Spectator》杂志百大葡萄酒排行中,拉菲贵族甜Chateau Rieussec Sauternes 2001傲视群雄,名列榜首。
“拉菲贵族甜”香气强烈而集中,带有饼干风味,酵母风味,花香,鲜明的辛香风味,果酱型香气,麝香与面包屑气味。高度复杂,深沉而耐人寻味。口感浑厚强劲,值得回味。
如同雷司令一般,赛美蓉也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岁月,早在1822年赛美蓉曾覆盖了南非93%的种植面积,当地人甚至称其为Wyndruif,意指酿酒用的葡萄。50多年前智利超过四分之三的种植面积均是赛美蓉,但是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除去法国,澳大利亚,美国和新西兰,绝大多数地区赛美蓉都被用于大批量酿制低质葡萄酒,虽然可惜,但是一小部分酒庄已经意识到了赛美蓉的潜力,并且精心酿造了出色的酒款,而法国和澳大利亚各自的贵腐甜酒及干白葡萄酒,在世界上的地位也与日俱增。
赛美蓉被认为源自法国波尔多南部索泰尔纳地区,随后在18世纪后逐渐进入了波尔多右岸的圣爱米利昂,随后和另外两种葡萄:密斯卡得和长相思在波尔多定居了下来。在之后的种植赛美蓉风潮中,这种葡萄逐渐占据了南非,南美等多个国家及种植区域,一时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葡萄,但是当众人的追捧减弱时,除了传统种植赛美蓉的国家外,其余的国家如智利,南非,阿根廷等纷纷拔出了赛美蓉葡萄藤改种其他,剩下的为数不多的赛美蓉也简单的被用于酿造低水准的大批量葡萄酒。
赛美蓉在全世界共有三类知名的风格:索泰尔纳的干白及贵腐甜白,波尔多的干白,以及澳大利亚的干白。无论是那种风格,里面由再次分为橡木桶陈酿和非橡木桶陈酿两类,而贵腐甜白中的新桶比例也是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无论是橡木桶或是非橡木桶陈酿,长相思这种能够补充热带水果芬芳的葡萄都是赛美蓉的好伙伴。单一品种的赛美蓉品尝起来相当单调,尽有基本的柠檬及青草香气,而这两种葡萄的联合则是真正将赛美蓉带上世界舞台的原因。
澳大利亚赛美蓉总体上来讲要比法国波尔多地区的干白酒体更加丰厚一些,口味也更加浓郁,酸度通常也不如波尔多地区加入了长相思的干白葡萄酒高,而新西兰地区赛美蓉则以其青草气息而闻名。索泰尔纳的贵腐甜酒则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丰满的蜜桃,芒果,菠萝,蜂蜜气息,辅以口中果仁,金银花甚至是椰子的味道,让人印象极其深刻。而这种复杂性也正是让爱好者与收藏家追捧的原因。
颜色: 黄绿色
葡萄酒主要特点:
总体:干白具有出众的酸度,清新的果味,贵腐酒有浓郁的蜂蜜及甜美水果特色。
香气:清爽的柠檬香气,桃子,芒果等热带水果风味。
理想土壤:砂质土壤,疏松的红土,沙砾土壤,砂质石灰土壤
主要产区:法国,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南非,美国
原产地:法国
Sauvignon Blanc(长相思)是一款来自法国西部的白葡萄品种,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乍一看,这种葡萄和卢瓦尔河地区看似亲密(主要是因为Sancerre和Pouilly-Fume这两种完全用Sauvignon Blanc酿造的葡萄酒),但她更有可能发源于波尔多。在波尔多她主要和Semillon混酿。
Sauvignon Blanc所产葡萄酒酸味强,辛辣口味重,酒香浓郁且风味独具,非常容易辨认。青苹果及醋栗果香混合植物性香(如青草香和黑茶鹿子树牙香)最常见,在石灰土质则常有火石味和白色水果香,过熟时常会出现猫尿味。
在卢瓦尔河,由于气候凉,酸度高得让舌头打卷-当然这是很结实有力的酸。这种香气很清爽,有猫尿、醋栗树叶子、荨麻、草、柚子皮、白色水果、矿石等气味,特别是年轻的酒。当地的Pouilly-Fume干白还带有烟雾的感觉。这里用Sauvignon Blanc做的酒像瘦而精干的男人,大多需要趁年轻的时候喝,只有好的酒成年后才会更出色。而得益于Pouilly-Fume石灰石土壤中的大量的燧石,当地的Sauvignon Blanc有明显的燧石味。而这也就是为什么Sauvignon Blanc曾被认为是起源于卢瓦尔河地区的原因。比起其它优良品种,Sauvignon Blanc则显得简单不够丰富多变。香气的高辨识度这一特点使Sauvignon Blanc葡萄酒成为很适合品酒课程的葡萄酒。
在波尔多,大部分现在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干白葡萄酒是Sauvignon Blanc和Semillon一起混酿的。其中Sauvignon Blanc一般比例比Semillon低。在Sauternes(苏玳)产区Sauvignon Blanc和Semillon葡萄混酿出世界上最好的高端贵腐葡萄酒。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这种混酿传到澳洲,至今,她已经成为澳大利亚Margaret(玛格丽特河)地区酿造白葡萄酒的主要方式。
在欧洲,Alto Adige产区凉爽且阳光充足的亚高山山坡上以及意大利北部Friuli 产区非常适合种植高品质的Sauvignon Blanc 。
20世纪末期,新西兰南岛Marlborough(马尔堡)酿造的Sauvignon Blanc戏剧性得一炮打响。为世界Sauvignon Blanc酿造灌输了一种新的酿酒理念。2011年,Marlborough的产量占新西兰总产量的65%,其中75%就是用Sauvignon Blanc酿造的。
除了法国和新西兰,这种葡萄在新世界国家也表现的非常出色,例如:加利福尼亚、智利(特别是Casablanca and San Antonio山谷)以及南非。这种品种甚至可以生长在澳大利亚凉爽的南部沿海地区。就口味上来说,在新西兰和智利的凉爽地带,Sauvignon Blanc陈年两到三年后会有芦笋味道。南非的Sauvignon Blanc口味介于法国和新西兰之间,而美国的这一品种用橡木桶比例相对较高。
Sauvignon Blanc葡萄树相对来说适应性强,容易生长(这就是她那么受葡萄栽培者欢迎的原因),因此她几乎可以适应各种类型的生长环境。而由于她的成熟期较早,她可以适应相对凉爽的气候——卢瓦尔河谷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她高酸的特点允许她可以生长在相对温暖的环境,且并不会影响其新鲜的口感。往往,只有在持久的光照条件以及收获期干燥的环境下,Sauvignon才能真正实现完美。
尽管说起来有点奇怪,但鲜艳的绿色Sauvignon Blanc跟黑色葡萄Cabernet Sauvignon(赤霞珠)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且并不仅仅指她们的名字和原产地。在这两种葡萄酿造的葡萄酒中都可以辨识出甜椒和芦笋的味道;同时,她们都是生命力很顽强的葡萄品种,产量很高;她们在寒冷的气候下枝叶繁茂。事实上,这两种葡萄品种在基因上是有关系的:在18世纪的一个波尔多的葡萄园内,Sauvignon Blanc经过和Cabernet Franc(品丽珠)的自然杂交产生了Cabernet Sauvignon。时至今日,这三种葡萄品种如今都成为了世界上广泛种植的葡萄品种。
适合搭配的食物:春卷、鲦鱼丸、沃尔多夫色拉、秘鲁酸橘汁腌鱼
著名的苏玳甜白葡萄酒产自波尔多南部40公里处,该产区位于加龙河左岸与辽阔的朗德森林之间,面积只有2200公顷左右,包括五个村镇:苏玳、博姆、法格、帕涅克和巴萨克。这里出产的酒有权使用苏玳法定产区的原产地命名(AOC Sauternes),但巴萨克村的酒农可以自主选择使用苏玳的命名(AOC Sauternes)或自己巴萨克的命名(AOC Barsac)。其实,这二者的法定技术标准是同一的。对苏玳酒来说,外人可以仿造它的酒标,但绝对无法仿制它作为“酒中精华”的卓越品质:这里,产量低得出乎想象,产生“贵腐”葡萄的变幻莫测的小气候条件更是代价高昂。在1855 年为巴黎世博会(历史上的第三届世博会,当时也译为“万国博览会”――译者注)评选的列级酒庄榜上,有27家苏玳和巴萨克的酒庄名列其中,它们是苏玳甜白酒卓越品质的保证。140年以来,这些酒庄的主人虽然世代更替,但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精心酿造着这种充满传奇和风险的美液琼浆,不仅自己品尝,还与大家共同分享。
苏玳的风土(Terroir):上天赐予的风水宝地。苏玳得天独厚的葡萄种植区域由两部分组成。
在加龙河的支流希隆河右岸,有苏玳、博姆、法格、帕涅克四个村镇,这是狭义的苏玳法定产区,它处在一个向东倾斜的高地上,其地层由第三纪的牡蛎石灰岩和砂质粘土泥灰岩构成。在第四纪冰川期,该地层又被加龙河带来的层层砂砾所覆盖。事实上,加龙河在历史上多次泛滥改道,从东到西留下了多条河床。最新的科学数据显示,加龙河曾多次分叉,河道蜿蜒曲直:在河岸笔直段,河床宽阔,曲折处则多沉积。后来,随着气候变暖,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水流变慢,冲积层沉淀下来。在新的冰川期来临后,海平面下降,水流变快并在原沉积层上重新冲刷河床,由此产生了这里多层复杂的地质地况,西部地势最高,地况最古老,东部最低。
苏玳的砂砾层深达数米,这些砂砾来自比利牛斯山和法国中央高地,被加龙河及其支流裹挟而来。有少许的大石砾直径一米,地质学家认为可能是随大冰块带来的。总之,这些通常几厘米大小不一的鹅卵石状的砂砾,混杂在石灰岩和砂质粘土层里,构成了这里独特的地质特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白色及粉色的石英、来自比利牛斯山的黑色和绿色砂岩、阿尔比圆砾石、甚至黑山的火山岩,海讷-维诺酒庄(Chateau de Rayne-Vigneau)的地貌就集中体现了上述特征。在河流的侵蚀下,这些砂砾在地表形成了起伏和缓的小圆丘,海拔在15 至60米之间,这成了当地的一道风景。在希隆河及其支流的灌溉下,当地土壤以白色土为主,它强化了阳光,有利于葡萄生长,到了夜间,白天储存的热量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降低了葡萄树霜冻的危险。葡萄树的根茎穿过表层土壤,有时要深达十米才能穿过不透水层,吸取下面富含营养的水份和盐份。葡萄树的生长因此获得了一个恒定的生态环境,从而躲避了旱涝及地表肥料。
巴萨克村在希隆河左岸,这里的情形不同。当地土质也利于葡萄种植,但它的地层是星状石灰岩,近似喀斯特地形,渗水性好。河流侵蚀清理掉了第四纪冰川初期堆积的砂砾和风蚀沙土,遗留下大块卵石。而冰川纪晚期的烈风又吹来了略带粘土的沙砾,留下了随处可见的典型红土地貌。因此,这里土壤细腻,土层厚度约40 至50 厘米,葡萄根茎可以轻易地穿过土层深进石灰岩。这就是巴萨克AOC 酒的独特风土。
漫步在苏玳产区的五个村镇,你就会发现,最好的风土通常都是贫瘠、干涸的土地,众多顶级酒庄就矗立在这片土地上。正是在苏玳的砂砾丘陵间,在巴萨克的石灰岩红土地上,诞生了伟大的甜白葡萄酒。
酿造的秘密:严谨与激情
苏玳甜白酒糖份浓郁、香气芬芳的特点,要归功于它的限产规定,其中,“贵腐”现象起了很大作用。通常“贵腐”会使一公顷4000 公升的产量降到1800 公升左右。当然,不能全指望“贵腐”,一旦当年贵腐霉不活跃,产量就会失去控制。聪明的酒农们设计了很多行之有效的限产方法。例如,种植密度限定为每公顷 6500 至7500 株。限制施肥以保证不破坏土壤结构。特别是采用短剪枝技术,遵循每株葡萄酿1 至3 杯苏玳甜白酒的原则!苏维翁葡萄通常采用居由式剪枝法,每枝5 至6 个芽眼,赛蜜蓉或蜜思卡岱勒则采用扇剪法,这是苏玳地区的主流剪枝法。通常,把两到三枝葡萄藤捆在铁丝上呈一个杯式,每枝有一个保留2 至3 芽的母枝,以便将生长的葡萄串数限定在6 至8串内。
从采收到装瓶,整个酿造过程都离不开严谨和激情,它需要筛选、经验、传统智慧和葡萄工艺学的最新成就,这是一种浪漫和人性化的科学,预见重于发现。有些酒庄按批酿酒,每批就是当天的采收量。有些人按传统做法,专门用22 至24 度的原汁酿制特殊调配酒。和贵腐葡萄要等到完全成熟的做法不同,还有些人专门采收尚未成熟的苏维翁葡萄,以保留它的细腻香气和酸度,使酿出来的酒更清凉爽口。总之,酿酒师们不断探索着各种葡萄的完美配比。
有几个酒庄在采收期用轻轻挤压的方法来辅助下一步的榨汁,但大部分酒庄并认同这种做法。对垂直式、水平式和气压式榨汁法而言,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都需要细心调较压榨机。第一榨通常榨出四分之三汁液,虽然品质很好,但糖份最足的是此后的两榨,榨出的葡萄汁甘甜香醇,然后,经过一夜的沉淀澄清后,发酵才能开始。
发酵用当地的天然酵母进行葡萄汁被放进橡木桶或可自动调节的小型不锈钢桶内。
发酵过程要仔细监控,它与此前对葡萄和榨汁的遴选是一脉相承的。通常,发酵过程要持续二到四周。但在苏玳地区,发酵总是面临两难境地。“贵腐”葡萄汁所特有的惰性物质缺乏、沉淀后酵母减少、贵族霉等问题,使发酵变得困难。人们只好把温度保持在20 至22度来帮助发酵。原则上,酒精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会杀死酵母,发酵过程自动停止。这就是自然法则!最理想的发酵是使酒精含量达到13.5度或14 度,实际上,如果把未发酵的糖份完全发酵,酒精浓度还会增加4 至6 度。
顶级甜白酒的陈酿过程非常漫长:大多数情况下,要18 个月到两年,有时要三年时间。美酒正是通过这个陈酿过程诞生的,有时是用小酿酒桶,但多数情况要用新橡木桶。当然,每个酒庄千差万别,但目的都是促进酒与橡木的结合,使葡萄酒不仅有单宁,还有香草、甘草、丁香、康乃馨的味道。酿酒师在混合调配前要多次品尝,有时,当他们感觉酒的潜质不足时,只好忍痛割爱,不打上“1855 年列级酒庄”的酒标。
陈酿由一系列规律性的工艺流程组成,葡萄汁水份蒸发后,在酿酒桶内空气就会进入,葡萄酒有被氧化的危险,这需要不断换桶。除了橡木桶的更换外,在装瓶前还要再次过滤澄清。整个过程让外行人很惊讶,因为酿酒师象对待艺术品一样毕恭毕敬地工作。
苏玳的起源-历史与传说
在酒窖内,面对一排排装满美酒的橡木桶,参观者通常都会问酒庄主人同样的问题:“先生,这种酒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酿造的?”主人笑笑,有些尴尬地回答说:“时间不确定,有很多未解之迷”。总而言之,关于其起源有两大传说,都有些神秘色彩。第一种传说:1836年,有家祖籍德国的波尔多酒商福克,他的酒庄是博姆村的白塔酒庄(Chateau La Tour Blanche),他想等到漫长的秋雨季节结束后再开始采收葡萄。结果,太阳出来后,葡萄收缩变干,“贵腐”发生,他得到了理想的甜白酒,大获成功。或许,其中起作用的是,主人来自莱茵河畔关于葡萄种植的遥远记忆和成功的偶然性。第二种传说也很偶然:1847年,伊甘酒庄(Chateau d'Yquem)庄主德·吕尔-萨律斯侯爵去俄国旅行迟归,他行前曾下令,要等他回来后再开始葡萄采收。老天帮忙,当年“贵腐”表现优异,酿出了极品酒。
历史学家并不否认这两个传说轶事,但他们更多地是从历史证据出发进行考证。根据历史学家的说法,从16世纪末起,主宰海上贸易的荷兰商人就大量采购白葡萄酒。一部分白葡萄酒经过烧制后产生了干邑,另一部分是经过简单处理的甜酒。荷兰人往酒里加糖、酒精、药水,还用植物浸泡,旨在满足北方国家客户的需求,因为那里的人喜欢喝甜饮料。17世纪有很多荷兰人来到波尔多,染指葡萄园。显然,在他们的要求下,巴萨克领地的葡萄酒转向了高糖甜白酒,但当时还不用“贵腐”葡萄酿造。巴萨克领地范围大约包括了今天的巴萨克和苏玳,当时名气很大。从1613 年起,巴萨克领地的贵族开始编写了本地的“名酒指南”。1647年,波尔多评审团与荷兰商人共同编写了“葡萄酒税目”,其中,今天苏玳酒区五个村镇的葡萄酒被列在二档,纳税额为84 至105 银币,仅次于波尔多红酒名庄(纳税额为95至105 银币)。在1666 年的档案中,还明确记载了巴萨克和苏玳地区的晚收做法。但晚收是指“贵腐”吗?
在我们今天的列级酒庄中,有三分之二的庄子都是在17 世纪末开始大片种植葡萄的,当时,贵族们在领地上大量投资,这种努力贯穿了整个18 世纪。虽然如此,在1740 年左右,本地酒的卖价还是远低于梅多克酒和格拉夫名酒,后者要比本地酒贵四倍,达1500-1800 银币。当然,与两海间地区出产的烧酒比,荷兰人还是愿付双倍的价钱购买巴萨克和苏玳的甜白酒。在18 世纪早期,本地的葡萄种植区域主要在加龙河沿岸。在1770-1810 年间,才扩展到后面的博姆和苏玳等地。在本地甜白酒的发展历史上,伊甘酒庄的庄主家族(索瓦日家族和后来的吕尔-萨律斯家族,他们还拥有St Cricq、Filhot、Couter酒庄)居功至伟,他们是白葡萄选种和晚收法的最早实践者。后来成为美国第三任总统的杰佛逊慧眼识珠,他曾在 1787 年造访波尔多。回到美国后,他让美国驻波尔多领事为他订购了85 箱12 瓶装的葡萄酒,其中就有向伊甘庄主德·吕尔-萨律斯伯爵要的苏玳甜白酒。在他自建的葡萄酒分级目录中,他也没忘记巴萨克、帕涅克、苏玳的甜白酒。这些酒在法属圭亚纳总督的笔下也有记载,他在1741 年写到:“当地人等葡萄霉变后才采收…”,他还写到:“人们要多次反复采摘来保证糖份充足…”。这些都证明当时已经有了“贵腐”葡萄。